Tuesday, July 17, 2012

IT 硬得起:Android 4.1 很难被hack



IT 硬得起:Android 4.1 很难被hack

Android 安全问题,可能会在4.1版本之后有一个很大的转变。根据duoSecurity 的报道:4.1 系统很坚很硬,它能够很好的防止黑客攻击和病毒程序。


绰号糖果豆的4.1 系统在安全方面使用了名为address space layout randomization(ASLR) 技术。他能够将随机化内存的使用地址,如果黑客使用内存漏洞的这类传统花招,将被ASLR 很好的解决。


黑客同时也是智能手机安全顾问的Charlie Miller 说“虽然4.0 时就拥有了ASLR ,但是4.1 是最全面的版本。相比下来Apple iOS 的ASLR 技术会在未来的16月内才完成”。[via arstechnica]
















IT 伤不起:Google 自己的Android 商店也有很多病毒软件


神机 HD2 再获 Android 4.1更新


8个半月,Android 4.0 终达到10%占有率
无觅

>>点这里浏览原文<<



© 煎蛋 / 随便看看 / 煎蛋的微博 / 图片托管于又拍云存储












via 煎蛋 http://jandan.net/2012/07/17/android-aslr.html

迟来的改进,Google 大幅提高新版 Android 安全性



Jelly Bean


Android 系统的安全性一直为人诟病,不过最新版的 Android 4.1 在这方面给予了很大程度上的改进,以防止黑客以及恶意软件对用户终端的攻击。


据 Ars Technica 的报道,根据周一公布的分析报告,安全人员 Jon Oberheide 称,Android 4.1 是第一个完全意义上支持 ASLR 技术的版本。ASLR( Address space layout randomization )技术,这是一种针对缓冲区溢出的安全保护技术,通过对栈、共享库映射等线性区布局的随机化,增加攻击者预测目的地址的难度,防止攻击者定位攻击代码位置,达到阻止溢出攻击的目的。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黑客在利用内存漏洞上的难度。


事实上,在 Android 4.0 中,Google 就已经为其添加了对 ASLR 技术的支持,但是由于当时只有堆栈的位置被随机化了,黑客还是很容易预测他们的恶意代码在内存中的位置,所以“对于减缓现实世界中的攻击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效的”。


而新的 Android 4.1 则与前辈有很大的不同。Charlie Miller 是安全公司 Accuvant 的主要研究顾问,同时也是一位资深的智能手机黑客,他告诉大家:“ Jelly Bean 是首个完整支持 ASLR 和 DEP ( Data Execution Prevention ,数据执行保护)技术的 Android 版本,所以黑客想利用漏洞是相当困难的。”


相比之下,iOS 在 4.3 版本之后就加入了对 ASLR 技术的支持,大大增加了越狱的难度,不过最终还是被黑客 Comex 攻破。


这个消息的确令人振奋,至少 Google 在技术上已经开始重视和增强 Android 系统的安全性,这是个相当不错的趋势。不过移动操作系统的安全性不只局限在系统本身,毕竟是软件系统一定会有漏洞存在,规范 App 的审核制度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而且,Android 新版本的普及尚需时日,安全性问题还是不容松懈。






via 爱范儿 · Beats of Bits http://www.ifanr.com/news/115235

神机 HD2 再获 Android 4.1更新



神机 HD2 再获 Android 4.1更新


看来就是有人决心让 HTC HD2 的不死传奇延续下去,这部09年发布的神级最近才经历过 Windows Phone 7.5 和 Android 4.0 的洗礼,现在 xda 论坛上的大神又把最新的 Android 4.1 移植到 HD2 上了。


目前他们发布的版本称之为“pre-alpha”,顾名思义就是还有一些功能运行不完善的,比如 Google Now、相机功能等,但移动数据、打电话、蓝牙、WiFi以及短信功能都可以正常使用。手上的有机器的蛋友不妨再等一等完善版本,想要尝鲜的点击这里

[via theverge]
















IT 伤不起:Google 自己的Android 商店也有很多病毒软件


99美元的 Android 游戏主机


8个半月,Android 4.0 终达到10%占有率
无觅

>>点这里浏览原文<<



© 煎蛋 / 随便看看 / 煎蛋的微博 / 图片托管于又拍云存储












via 煎蛋 http://jandan.net/2012/07/17/jelly-bean-htc-hd2.html

Moto Defy也能用上Jelly Bean了



感谢匿名人士的投递

XDA论坛的大神们继续给力,Moto defy三防手机也能用上Jelly bean了!

不过暂时相机和音频还没弄好,相信不用很久应该能够日常应用的了。


Download Link: http://quarx2k.ru

Gapps: http://4ndr01d.com/gnex/jellybelly/



Status:

12.07: Boot up

14.07: Phone, Mobile Data, USB, Mass storage, Sensors, Camera(Photo), GPS/AGPS. Note: In this build removed audio libs to prevent random crashes. Defy build will be uploaded to.



http://img.cnbeta.com/newsimg/120716/13494402076607702.jpghttp://img.cnbeta.com/newsimg/120716/13494511468975152.jpghttp://img.cnbeta.com/newsimg/120716/13494721008589525.jpg






via cnBeta.COM http://www.cnbeta.com/articles/197199.htm

Thursday, July 12, 2012

苹果的出货量增加还是减少?调研公司意见分歧



感谢lyard的投递

最新的PC出货量调查数据报告又出炉了。业内有名的两家数据调查公司——Gartner和IDC公布了它们最新的PC出货调查估算分析。尽管这个季度两家 的结果差异很大,我们还是来看看吧:HP毫无疑问出货量最多,无论是在美国本土还是全世界。不过同比去年全球的出货量稍有萎缩,从1300万下降至 1200万。






华硕同样也没什么异议,同比去年增长了39%。但联想的分歧就大了:IDC认为联想出货量增长了25.2%,但Gartner只给出了14.9%的 数字。此外,IDC表示,联想是在美国唯一以平均每年6.1%的速度保持增长的。该机构估计联想128万的出货量也能让其稳坐第四的位置,但我们意外的发 现,在Gartner的报告中,联想前五都进不了。



Gartner认为,并不是联想使得美国的出货量增加,让美国在全球持续萎靡的状态下维持了增长。这是苹果的功劳。苹果出货量增长4.3%,达到了 190万台的出货量。该公司同时预测其他的公司大概下降了10%(戴尔)-20%(东芝)。而IDC估算苹果出货量下降了1.1%。虽然有不同意见,但两 家公司最终都聚焦到一个观点上:传统PC行业的增长会逐渐的不复存在。



Via TheVerge






via cnBeta.COM http://www.cnbeta.com/articles/196730.htm

悲剧啊:夫妇戴耳机客厅看电视全然不知家中已被洗劫一空



德克萨斯州一对老年夫妇带着耳机在自家的客厅里观看一部描述的美国海军军法官的故事的剧集『执法捍将』与此同时一伙狡猾的强盗破门而入,盗走了价值超过2万刀的现金以及珠宝。


在过去的59年里 Tom McElvoy 给他的妻子购置了 Peggy 戒指,手镯和项链等珠宝,而这一切也是这对老夫妻几十年夫妻生活的见证,意义非凡。不过这一切都在一个晚上被盗走了,最关键的是他俩还在家中看电视,懊恼不已。


悲剧啊:夫妇戴耳机客厅看电视全然不知家中已被洗劫一空


McElvoy 夫妇都已是79岁的高龄了,听力也有点问题了,因为此他们都戴上耳机观看电视这样可以让其调节到适合自己的音量从而不干扰对方,这也是为什么连强盗闯入扫走贵重物品他们也全然不知,尽管卧室离他们仅仅只有15英尺(4.572米)。



悲剧啊:夫妇戴耳机客厅看电视全然不知家中已被洗劫一空


Tom McElvoy 在接受采访时说:“他们肯定是看到我俩了。”因为这伙家伙用烂泥把院子里的灯涂上了因此他们并没有看到庭院里有人进入,而在当晚的晚些时候他们准备进房间睡觉时发现卧室的门竟然诡异的反锁了。打开之后,老人惊呆了,他们被洗劫了。


悲剧啊:夫妇戴耳机客厅看电视全然不知家中已被洗劫一空


老人说尽管他们的屋子是装有防盗系统的不过由于一般他们晚上上床之后才会打开该系统,老人说盗贼似乎已经踩过点了,对这边也比较熟悉,他们所有的贵重物品几乎都被洗劫一空,而保险公司只陪了7000刀,还不到三分之一。[via dailymail]
















悲剧啊:海湾老兵驾驶老爷机在航展上丧命


杯具啊:Galaxy Nexus被判禁止在美国销售


悲剧啊:印度一男子一看毛片就头痛欲裂
无觅

>>点这里浏览原文<<



© 煎蛋 / 随便看看 / 煎蛋的微博 / 图片托管于又拍云存储












via 煎蛋 http://jandan.net/2012/07/12/elderly-couple.html

Wednesday, July 11, 2012

[视频]难倒老外 街头调查“华为”英语怎样发音



感谢匿名人士的投递

HUAWEI怎么读?相信会说普通话的人都知道。不过在英语里,这种古怪的拼写方法可难倒了大众。且看老人做的一期街头调查,视频显示,很多人对HUAWEI的读法表示困惑,甚至有些人的发音相当喜感。实际上,英语里HUAWEI的正确读法是“WAH-WAY”,你猜对了吗?







via cnBeta.COM http://www.cnbeta.com/articles/196659.htm

Twitter 向西,微博向北




Twitter CEO 迪克·科斯特洛(Dick Costolo) 10 号接受《洛杉矶时报》采访,谈到了一系列 Twitter 的发展问题。其中,对于 Twitter 后续发展和定位的表述特别有趣:



As for the platform itself, Costolo said Twitter is heading in a direction where its 140-character messages are not so much the main attraction but rather the caption to other forms of content. /简短的 140 字并不是 Twitter 的主要吸引力,形成对其他形式内容的补充和注释才是 Twitter 的新方向。



Twitter 的发展,一直围绕着“简单”、“媒介”二字。在社交媒体领域,它和 Facebook 形成了两个近乎完美的组合。Twitter 和 Facebook 都是社交媒体,不过,Facebook 更多地在用密切的关系呈现周遭亲朋的生活,Twitter 则是用闲言细语展现世界的脉搏。


我们看不到 Twitter 觊觎 Facebook 的“社交帝国”。它们分别已然成为互联网的“基础设施”。把 Twitter 定位为对其他(媒体)内容的补充和注释是把 Twitter 定位为信息汪洋中关键细节的表述。移动互联网的发展,Twitter 类的工具让人们找到了一个既及时、又富含细节,且能快速传播和反馈的手段——它成为了社交媒体的脉络和信息触角,冷静而超然,让我们不至于在海量信息的复杂中迷失和背离。


我们很喜欢它。


新浪微博是 Twitter 的中文世界模仿和突破者,也是最成功的中文社交媒体。它的发展道路却并不“单纯”。新浪 CEO 曹国伟曾经明确表示,新浪微博是“Twitter 和 Facebook 混合体”。对于它的发展方向,他在 2011 GMIC 也做过明确的阐述



新浪微博将来将向社交、本地、移动三个趋势发展,这三个也是未来互联网发展的趋势,根本上改变了我们未来使用网络的方式和使用网络很多的纬度。因为微博可以提供一个实时的信息更新以及实时的搜索服务,从而能够更好的把我们所需要的信息通过 What、Who、Where、When 这四个纬度回答,这也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所有的从业人员所期待的,随时随地、个性化、智能化的获取信息和推送服务的一种新的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其实微博之所以成为这么流行的一个产品,它还将会有很大的潜力,某种意义上来说很大程度上是符合这样一种趋势,也是它能够去满足我们所说的四个纬度的所有服务和我们讲的信息的提供,这也是微博发展的方向。



虽然技术平台本身和播发机制类似,但是 Twitter 和新浪微博在后续的发展中愈发感觉不同。其中根源何在?也许 黄龙中在《新浪微博商业化是被逼出来的?》说得对:



外界认为,新浪骨子里一直就是一个媒体公司,从“9·11”报道一炮走红,到新浪博客,再到新浪微博,新浪所呈现出来的气质均为媒体公司。而今年一季度的财报中,还有 74% 收入完全来自广告。如果说社交是腾讯的命和根,无疑新浪的命和根是“媒体”;也是媒体的惯性优势,当初刚刚开始微博运营,将新浪博客的名人效应如法炮制到新浪微博上,对于新浪来说得心应手。



不过,虽然是从媒体发轫,但是新浪微博不断的试水确已形成突破,包括商业化后提供的各种服务,VIP 专属标识、专属个人页面模板、等级加速、语音微博,新浪微博已然染指腾讯领地了。


商业化是必然,关键是用什么方式。在挖空心思找盈利点的商业现实面前,相比 Twitter 在资本和营收面前的淡定,搜狐微博在新浪微博上线会员功能时的“永不收费”说法更像一种炒作。闷声发大财好,腾讯的增值收费模式很了不起(看多 Facebook 的人,应该去鼓动他们的收入模式腾讯化)。


新浪微博向着“社交、本地、移动”冲锋,再加上会员服务,新浪不知道是不是已经在把自己定位为“腾讯和 Facebook 混合体”了。不过,这会是新浪构建新帝国秩序的最有现实意义的希望——通过媒体控制了话语权,现在该瞄着 Facebook 和腾讯的关系控制及增值服务了。


而它的 Twitter 傻兄弟,除了骄傲于“广告主”的从数千到数万的增长,还忙着“简化 Twitter,提升速度”(simplifying Twitter and improving its speed)的杂碎。


题图来自 LAtimes







信奉科技和潮流的可能,相信激情和坚持的力量。










via 爱范儿 · Beats of Bits http://www.ifanr.com/111841

给吊丝网友算笔账:迷你iPad是啥样?



据外国媒体报道,资深博主约翰布鲁格( JOHN GRUBER)将这款传说中的iPad进行了一次彻底的畅想。请注意,他畅想的是一个小号的iPad而不是大号的iPod Touch。已有相关猜测:如果苹果生产一个7英寸iOS设备,那么极有可能是大点的的iPod Touch而不是小点的iPad。这种猜测理由之一就是与其出一款小的触屏设备还不如干脆出一个大的,虽然这种理由成立的可能性很小。


给屌丝网友算笔账:迷你iPad是啥样?


迷你iPad究竟长啥样?


不 管怎样,这种猜测根本不符合苹果的一贯风格。一方面,这个被炒作的很火的设备已经有一个很具体的屏幕尺寸了,7.85英寸,像素是 1024×768 ,这个尺寸更加准确的说应该是8英寸而不是7英寸。众所周知,9.7英寸的iPad已经很接近10寸了。而事实上,这款设备在尺寸上讲,对8英寸的接近程 度比iPad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如果我们四舍五入以接近整数的话,就可以称其为8英寸的iPad,而不是现在外界普遍称呼的7英寸。另一方面,就是屏 幕的长宽之比和iPad很匹配。iPhone或者iPod Touch的屏幕长宽比和此设备反而相差甚远。


不止这些,据苹果总部库比提诺方 面的消息消息称,苹果公司的实验室研究的是一款小号的的iPad,而不是比现在的3.5英寸要大的iPod Touch。而且这些消息已经在上周彭博社和华尔街日报的报道中得到了证实。而且根据苹果公司自己所谓的明智营销推论,苹果方面更有可能使用iPad这个 品牌而不是iPod。但是,所有这些都只是推论,最终还要等苹果公司自己命名这款新产品。可是就已有信推测,这应该就是一款比现在的9.7英寸的iPad 小 2英寸的新款iPad。


屌丝的迷你iPad模拟器


在几个月之前,就已经开始了这款7.85英寸iPad的设备的炒作。各种猜想层出不穷。人们在猜测这款设备的使用性能以及能否运行先有的iPad应用程序。一位名为克雷格(Hockenberry)的屌丝网友算过这样一笔账:


一 个7.85英寸的iPad的长度和现在的9.7英寸的iPad的宽度长不多。他是这么算出来的:1024像素除以163像素每英寸等于6.28英寸,这就 是这款传说中的迷你iPad的长度。768像素除以132像素每英寸等于5.8英寸,这就是现在的iPad宽度。不是完全精确,但是已经比较接近了。也就 是说,这款传说中的迷你iPad的长度要比现在的iPad的宽度长大约半英寸。


所以,你可以这样做一个屌丝迷你iPad模拟器:在你的iPad上截图,旋转iPad之后再看这个截图。这样做就基本上能够让你感受到那款传说中的迷你iPad在尺寸上的缩小了。


当然这不是十分精确,但至少能让你在感官上体验这款了一把这款传说中的迷你iPad,并且这款模拟iPad能够运行绝大部分程序。根据其分辨率数据推测,迷你iPad的触屏体验会和iPhone一样。


还有一个经典的Fitts定律问题。Fitts定律规定,击中一个目标难易程度取决于目标的大小以及和目标之间距离的长短。所以,在一个大点的显示屏上,点击一个大的目标是很容易的。即使你的手离得远也可以。但是,如果是个小的目标,手离近点也同样可以击中目标。


风箱里的老鼠


以 上的资料并不是在审核这款传说中的迷你iPad,毕竟没几个人看见过,而且这款产品是否真的进入市场也存在未知数。或许苹果将其推向市场后消费者会发现这 款产品点击起来不尽如人意,或者用起来嫌小。这一切都是未知的。现有资料能能证实的是,根据上面的数学推算以及旋转过iPad来模拟新款的iPad的尺寸 得出的结论:这款传说中的迷你iPad虽然没有想象中的完美但是应该还可以。


但是苹果公司一向以追求完美著称,在过去的五年当中,iOS的 开发和设计团队能够为用户提供超一流的平台就是凭借对完美的不懈追求。这种完美不仅体现在产品的尺寸上也体现在像素上面。这款的迷你iPad能够在尺寸缩 小之后运行现有iPad所有运行程序,而像素方面不做改进只是维持已有的1024×768。人们就难免会这款迷你版的iPad是否会传承苹果公司最求完美 的一贯风格提出来质疑。


下面是现在引用最频繁的一段关于小型触屏电脑的评论,这是史蒂夫·乔布斯(Steven P. Jobs)2010年10月的苹果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的讲话原文:


人们可能会很自然地认为:一个7英寸的显示屏只相当于一个10英寸显示屏的70%。但不要忘记,屏幕尺寸是通过测量对角线得出来的。所以一个7英寸的显示屏仅仅相当于一个10英寸显示屏的45%。这就是实际的测量结果,仅仅是10寸显示屏的45%。


如果你将一个iPad竖着拿,在屏幕上面画一条假想的对角线,只要画到iPad屏幕的一半就好了。这就是7英寸的屏幕的实际大小,比iPad显示屏的一半还要小一点点。这样小的尺寸根本无法运行大量的程序 。


或许人们会想到增加分辨率来弥补这一不足,但是这根本没有意义。除非这些平板电脑里面还有“砂纸”这一程序,能将用户的手指磨小至原来的四分之一之,这样才能够使用7英寸的平板电脑。


苹果公司多年一直以来就对用户界面做了大量的的测试,所以相当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在用户点击平板电脑时,在触屏点击的识别方面,其最小距离有着很清晰的极限值。也正是基于以上认知,苹果才一直以来认为10英寸才是大量程序得以运行的最小尺寸。


除 此之外,每一个平板电脑用户都有一个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在可移动性方面没法和智能手机竞争。因为智能手机易于携带,可以放在口袋或者手包里,而且在人群之 中用起来也不显眼。考虑到所有的平板电脑用户已经拥有智能手机了,所以让7英寸的平板电脑想取代智能手机显然是个错误。


综上所述,7英寸的平板电脑就是风箱里的老鼠,和智能手机竞争,尺寸太大。和iPad竞争,尺寸又太小,所以只能两头受气。


那 么,如何将这两个看似相矛盾的消息统一起来是个问题。毕竟现在苹果公司将要推出迷你iPad的消息和史蒂夫•乔布斯(Steven P. Jobs)对于7英寸平板电脑的论断中间只差短短的一年半的时间。或许可以再次强调,这款迷你iPad是7.85英寸而不是7英寸,并且这款迷你iPad 是9.7英寸iPad的66%,而不是史蒂夫•乔布斯(Steven P. Jobs)所说的45%。也可以强调,假如苹果推荐的用户使用界面每英寸像素达到163,那么这款 迷你iPad就能够向用户提供到目前为止iPhone为使用者提供的点击服务。这样就不需要史蒂夫•乔布斯(Steven P. Jobs)所说的“砂纸”了。


需要指出的是,乔布斯在电话会议上对于7寸平板电脑的批判只是7英寸。因为由三星推向市场的Galaxy Tab也不是7英寸那么小,而是7.7英寸。史蒂夫•乔布斯(Steven P. Jobs)讲话的引用部分之后的内容也是非常的具体:7英寸的平板电脑需要安装安卓的程序,安卓版本能够支持的的显示屏毕竟有限,而且安卓的应用景观缺乏 时间的检验,有待进一步完善。这些7寸平板电脑最致命的是就是其价位偏高 ,价格跟iPad相差无几甚至更高。现在三星的Galaxy Tab非合同机600美元。而合同机是400美元,每个月需缴纳30美元。简而言之,600美元的Galaxy Tab安装的是安卓2.2的系统,然而200美元的Nexus 7安装的安卓4.1的系统,二者之间差距是如此之大。这就证明了乔布斯是正确的,这种平板电脑根本没有市场生存能力。


纵观乔布斯的职业生 涯,可以发现一个规律:乔布斯说苹果不会坐某件事或者某件事是没有前途的。在一两年之后,乔布斯就会对外推出这个所谓的“某事”并会对外宣称称这完全是苹 果的自主创新的成果。在2003年,他告诉沃尔特 莫斯伯格(Walt Mossberg),没有人愿意在一个小小的iPod上看视频的,并且苹果对手机市场和平板电脑市场都没有兴趣,说什么事实证明人们喜欢键盘等等,并认为 平板电脑将会衰落。可实际上 ,是乔布斯在2005年最先在iPod上推出了视频,在2007年推出了iPhone,以及在2010年推出没有键盘的平板电脑,并命名为iPad。他还 曾经在2008年告诉约翰 玛瑟夫(John Markoff ),电子书注定没有市场,这不是因为产品的好坏而是事实上人们不再读电子书了。两年之后,又是乔布斯推出了 iBookstore。


就在一 个月之前的2012年的All Things D大会上,提姆·库克就曾说过,他从乔布斯身上学到的最大的能力就是敢于否定自己。“他的态度转变的是如此之快,以至于你忘了他在此之前持有的截然相反的 观点。我每天都能看到他这样。这应该是一种天赋,因为事情发展的太快,而否定自己并且站出来说自己错了需要很大的勇气。”


像这样的资料还有很多,但是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迷你iPad是否好用。如果苹果公司将其推向市场,消费者会根据迷你iPad自身的质量给予评判而不是乔布斯18个月之前说的话。


据报道这款传说中的迷你iPad显示屏没有采用视网膜技术。


也有部分怀疑论者,他们认为:


苹果卖iPhone3GS和iPad2都是一回事,但是苹果却没有雨推出不带视网膜技术的产品。


这 听起来让人觉得真的很令人好奇。可是早在2004年1月,苹果推出容量为4 GB的迷你iPod,售价为249美元,而多加50美元你就可以买到一个内存为15GB的常规的iPod。只能做出权衡。当苹果设计迷你iPod的时候, 他们优化了一个因素:对外形尺寸和重量进行瘦身。但综合衡量之后的结果是,迷你iPod不比常规的iPod便宜多少,但是其容量远远少于常规iPod。


如 果苹果推出一款7.85英寸的不带视网膜技术的迷你iPad,这就表明在这款产品中苹果最注重的是产品成本的优化。和2004年那款iPod不同,那款迷 你iPod虽然尺寸上小巧了但是成本和常规的iPod基本没有拉开差距。或许,这款迷你iPad既小巧而且又实惠多多。可这是在以牺牲显示屏质量为代价。 当然,这也为视网膜技术在一到两年后的彻底升级铺平了道路。


这反过来也为那些怀疑论者指明了道路。迄今为止,苹果还没有在推出一款新的iOS产品的时候带上视网膜技术,而是在投放市场两三年之后将视网膜技术作为其升级版推再向市场。


通 过将不带视网膜技术的迷你iPad 以低价推向市场,就会迅速在市场上形成这样的认识知:最好的是iPad3,最实惠的是迷你iPad。从这个角度上将,iPad和迷你iPad的关系会和 2004年iPod和迷你iPod的关系有很大不同。因为iPod和迷你iPod在价格上没有拉开差距,而消费者只能在存储空间(iPod)和尺寸重量 (迷你iPod)做选择了。


价格


谈到价格,瓦马丁(Watts Martin)并不认为苹果这款产品会冲破199美元大关:


苹果只会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实际上他们也确实赚了很多钱,这都得益于他们正确的战略。尽管他们现在的品牌超一流,而且供应链管理也很好,但瓦马丁仍然不认为苹果会生产一款140美元的7英寸的iPad。


同 样也有资料表明,苹果会以199美元的价格出售迷你iPad。如果谷歌能够将1280 × 800 像素的Nexus 7卖到199美元甚至更低的话,有理由相信苹果生产的 1024 × 768 像素7.85英寸 iPad会卖到150美元。卖199美元能有25%的利润空间,这应该说是相当不错了,但是和苹果以往惊人的利润空间相比,不得不承认这还是有点低。


有 资料证实,苹果的迷你iPad价格比谷歌和华硕联手推出的Nexus 7低并非没有根据。因为苹果有着强大的经济规模优势。但瓦马丁的推论也有可能正确,苹果或许会以249美元的价格将这款迷你iPad推向市场。苹果的迷你 iPad 比谷歌的Nexus 7和亚马逊的 Kindle Fire贵也不是没有可能。因为亚马逊一直致力于降低Kindle Fire否认硬件价格,所以现在外界还不知道这款Kindle Fire的成本到底是多少。


凡事无绝对,利润空间对苹果而言诚然很重要,但是也有例外,。iPhone和iPad从某种程度上将已经不仅仅是产品了,而是日益成为继 DOS和Windows之后的最大的软件平台。况且到目前为止,他们依然是最盈利的产品。


下面是乔布斯在2004年的时候面对新闻周刊记者史蒂芬 利维的采访时的一段话(当时的情况是Mac一直被很小的市场份额所困扰):


为 什么在苹果公司作出调整之后Mac的市场占有率还是5%?乔布斯曾有过这样的论断:一旦一个公司推出一款伟大的产品,那么就会在该领域形成垄断。而且该公 司就会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维护改产品上面,从而相对的忽视的创新和研发。乔布斯认为Mac用户使用界面将会在市场上形成10年左右的垄断。在谈及什么人会 导致这样的公司丧失其垄断地位时,乔布斯认为是这些垄断公司的销售人员。他们往往在本应当扩大市场占有份额的时候去追逐利润了。最终结果就是挣到了一部分 钱,但是产品却丧失了统治市场的机会。随着竞争,产品的优势不再明显的时候,他们的公司也就没有了垄断可言了。他们的所作所为确实是一个垄断者该干的,这 是这样的行为也反噬了他们。这样是事情一直在上演。


这还是一个利益的问题。具体说来,就是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矛盾。眼前利益指的是将注意力放在每部iPad的价格和利润上,在较小的而且低价位平板电脑市场上对谷歌和亚马逊做出让步。长远利益指的就是,尽快的实现市场占有额的最大化,以保持自己后PC市场的领先地位。


这是提姆库克在2009年的时候一段讲话资料,本来是说iPhone的 ,但现在看起来更适合如今的平板电脑市场:


在 周三,提姆库克对乔布斯的关于iPhone的价格的说法作出了回应:“我们要确保的就是不要把价格伞留在别人手上。”价格伞是个术语,用来描述市场上主导 公司的有着自己一个特定的市场,这个市场里,该公司的产品很流行,但是价位很高。竞争者只能够以其他的低价商品进入该市场来赢得消费者。只有这样其他公司 才能获得时间和利润来提升自己的产品以更好的抢夺市场。


虽然 现在苹果比十年之前强很多很多,但是这次依然会采用十年之前iPod的策略。因为现在的资料还不足以表明苹果这次推出iPad会换个花样。


1. 如果上面的屌丝估算方法不是十分适合你,那么早些时候理查德(Richard Gaywood)将现在的iPad截图并缩放至 81%,得到的对角线只比正好是7.85英寸。


2. 即便这款即将推出的迷你iPad不是百分百完美,外界仍然很看好,相信这会成为世界上最好的“砂纸”。


文/腾讯科技






via cnBeta.COM http://www.cnbeta.com/articles/196524.htm

揭秘世界末日种子库:最多可存储22.5亿颗种子



北京时间7月11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在挪威北极圈地区一个崎岖的小岛上,坐落着一个非同寻常的储存设施--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也被称为“世界末日种子库”,其最多可以存储22.5亿颗种子,目前该种子库已经对75万种不同的农作物种子进行了备份。即使面对核战争或者小行 星撞击地球等毁灭性灾害,人类依旧可以凭借该种子库中的储备重建家园。


1. 给豌豆种子留个位置



给豌豆种子留个位置


  一名自然资源保护者将两小瓶子豌豆种子储存进了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中。这个非同寻常的储存设施坐落在挪威北极圈地区一个崎岖的小岛上用来保证全 球食物的“终极安全”。这个种子库最大可以为22.5颗亿种子提供保护,确保这些种子在核战争或者小行星撞击地球这样的世界末日来临的时候还能给人类留下 重建基础。但是,农作物的多样性却在当前如此和平的环境下因为很多非常平常的原因快速的消失,很多种农作物已经再也见不到了。有的是因为当地气候变化的问 题而被农民停止使用,另一些则是因为新的杂交物种的产生替代了原来的作物而被抛弃。这个种子库存在的意义则是尽可能地保存更多的种子。


  帮助建立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中的全球农作物多样性信托基金执行总裁卡里-福勒说,“我认为,事实上对于农作物的多样性来说每一天都是世界末日。 大多数人都认为这个种子库是我们建好了用来等待世界末日的来临的。但是,它真正意义却是作为一个种子备份计划而存在。我们每天都会失去数不清的物种,这需 要我们在还来得及的时候为一些濒危的物种建立起保护措施。”


  即便是诸如小麦这样再普通不过的作物,也有大约20万个不同的种类。而且每一个种类都有完全不同的独特特性来适应不同的温度、干旱度、湿度和各 种昆虫与病毒。卡里-福勒解释说,“即使是最保守的气候变化预测者们都认为在本世纪中叶,有很多国家,特别是一些非洲国家的大部分区域都会开始经历一些完 全不同的气候,那个时候当地的气候会与这些国家最开始进行农业生产时所经历的气候完全不一样,因此现在那些地方的农作物到几十年后是不是能够继续种植谁也 说不准。那么,到那个时候当地人该如何去适应全新的气候呢?有一种选择便是来到这个完备的种子仓库,根据那时候当地的气候特点与种植环境选择相应的作物种 子。这种方法是未来人类食物供应的关键保证。”


  2. 真空封装



真空封装


  在完全封闭的大门后,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中的种子都保存在低温(零下18摄氏度)环境中,而且都封装在真空的包装里面以保证隔绝氧气和最大限度地降低新陈代谢活动。


  在向山体内部延伸125米长的隧道尽头的储藏室中,环境温度即使没有经过人为降温措施也不会高于零下3.5摄氏度。这些至关重要的储藏室代表了 未来农业生存发展的机会。几乎所有的作物种子都会搜集到这里进行备份保存。到2100年,我们可能会再次用到这些我们今天没有使用的作物种子,那个时候它 们会再次走出这个储藏室。


  3. 75万种作物



75万种作物


  深藏于挪威斯瓦尔巴群岛上山体永久冻土层中的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中所处的位置比该地区历史最高海平面的海拔还要高。这个种子库中保存了75万种完全不同的作物种子,其中包括1500种秘鲁土豆、太平洋岛屿本地香蕉和现代手工酿酒厂珍藏的一些作物。


  “当我走进这个种子库里寒冷的储藏室的时候,我会不禁感叹,这里有75万种作物再不会灭绝了。这绝对是一件意义非凡的事情。当你看着它的时候, 你会明白这个地球上没有任何其他的项目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能与这个工程相媲美。这里有很多种作物现在已经没有被种植了,但是它们却在面临气候变化的时候 显得极为重要,因为这些种子为我们提供了很多至关重要的选择。”


  4. 种子守卫者



种子守卫者


  一名武装巡逻警卫正在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长长的入口隧道中巡逻。种子库建立在挪威朗伊尔城北极圈永久冻土层下之下。这个种子库不仅被武装人员与高科技保护着,极度偏远的地理位置也是它的天然屏障。


  斯瓦尔巴群岛是北冰洋上的一个岛群,地处挪威大陆与北极的中间地带,因其荒野上的山峰、冰川与北极熊而出名。在这里漫长的冬季中,温度常常处于零下20到零下30摄氏度之间,如果碰到严寒天气的话温度会更低。


  5. 种子库剪彩仪式



种子库剪彩仪式


  在2008年2月26日,人们聚集在这里为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的正式启用举行剪彩仪式。这个种子库的设想最初诞生于2004年的国际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公约中。第一批进入种子库的“客人”包括了来自123个国家的大米种子。


  挪威政府筹资建立了这个种子库,全球农作物多样性信托基金则帮助管理种子库并负责其日常运营。其中的库存位置免费提供给各个“储蓄者”。联合国 粮农组织估计全世界四分之三的作物种类已经不再被用于农业生产中了。农作物的高度统一化会让其更容易受到疾病、虫害、旱涝灾害与其他灾害的威胁。因此种子 库中储存的基因储备也提供了一个较为安全的保护网。


  6. 准备入库



准备入库


  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地处北极圈内,但是这里保存了来着全世界各个国家各种各样的作物种子。在爱荷华州埃姆斯,一名工作人员正在对本地的农作物种子在运往种子库之前进行分类包装。


  种子库中储存的种子只有在原始来源地的作物被毁的情况下才能出库再使用。种子库就像一个安全的储备盒一样让来源地有权在需要的时候取回他们的种子。种子库只会在得到来源地允许的情况下将种子给予来源地之外的地区使用。


  7. 综合性种子库



综合性种子库


  虽然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是世界上综合性最强、种类最多的种子库,但是在世界上其他地方也还建有别的种子库,包括爱荷华州德科拉的品种保留交流会。但是这些机构中的绝大多数缺乏长期的资金支持,而且其中没有任何一个可以像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一样如此得偏远与安全。


  福勒说,“你在这些种子银行中看到的绝大多数作物种子储备都已经不再现实世界中进行种植了,这意味着如果一个作物种子在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中作 了一个备份的话,那么它就基本不会成为一个灭绝物种了,无论是遭遇火灾、洪水、台风或者战争。”阿富汗和伊拉克的“种子银行”已经在近年的战争中遭到摧 毁,而菲律宾的国家储备设施也在洪水中遭受灭顶之灾。


  8. 作客种子库



作客种子库


  当官员和记者在2008年2月聚集北极地区见证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开启的时候,该种子库已经容纳了26.8万种作物种子。现在,这个数字已经上升到了75万种。来自全世界的各种各样的农作物,无论是水田还是旱地的作物种子都汇聚在位于世界顶端的种子库中。


  当人类经历了可能碰到的灾害后,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可以作为基本的种子资源库以满足各个国家农业生产重建的需求。退一步讲,即使没有到那么糟糕的情况,这个种子库也能为不同地区的农民们提供相应的作物种子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气候条件。



文/新浪环球地理



via cnBeta.COM http://www.cnbeta.com/articles/196518.htm

Android恶意软件数量剧增 谷歌被指无能



恶意软件正在借谷歌Android平台实现跳跃性的增长。一项最新统计数据显示,Android恶意软件数量从年初的5000多个已增长至目前的两万个,未来还将迎来更大的爆发期。


目前,有十多个恶意应用的下载量已经达到70多万次。被发现的这些恶意应用在用途上各有不同,有些被用来盗窃数据、有些通过GPS追踪移动设备,其他一些则抛出大量广告或是安装拨号器。


GooglePlay已经被用做一个平台来散播盗窃数据或侵犯隐私权的恶意应用。这个平台可以说是许多恶意应用的来源。如果谷歌还是不能及时采取措施,预计到今年三季度,Android恶意软件数量将翻倍,而四季度更是将增至13万个


对于这样的情况,有专家认为,是谷歌的无能造就了这种情况的发生。去年这个时候就有警告称,恶意应用是从当时被称为AndroidMarket的应 用商店中流出的,而谷歌似乎对此无动于衷。微软(微博)的安全工程师更是指出,Android设备上存有全球性的僵尸网络,能够以工业级的水平发送垃圾信 息。


谷歌在Android平台疯狂抢占市场的时候,该好好考虑用户的感受了。(文/北京商报)






via cnBeta.COM http://www.cnbeta.com/articles/196454.htm

Tuesday, July 10, 2012

数字音乐十年路:唱片公司成最大“拦路虎”



一份最新报告揭露了“后Napster时代”数字音乐行业十余年里的诸多内幕,指出唱片公司是这一行业创新与发展的最大“拦路虎”,他们不但热衷于百般阻挠和刁难数字音乐初创公司,还对创业者个人及其家庭造成了困扰。以下为该报告内容概要:


http://img.cnbeta.com/newsimg/120711/1233080183528581.jpg

  十年前,曾经盛极一时的音乐共享服务Napster黯然宣告关闭。如今,美国罗格斯大学(Rutgers)法学院的副教授迈克尔•A•卡瑞尔 (Michael A. Carrier)走访了31位曾在过去十年中涉足数字音乐领域的CEO、公司创始人和副总裁等高管人员,撰写出了一份全面反映“后Napster时代”数 字音乐行业发展状况的报告,对业内人士颇具启发性。


  卡瑞尔的采访对象可谓阵容强大,其中包括前Napster CEO汉克•班克(Hank Bank)、索尼旗下音乐数据库公司Gracenote前CEO大卫•海曼(David Hyman)、美国唱片业协会(RIAA)前CEO希拉里•洛森(Hilary Rosen)等人,以及多位风投资本家和唱片公司高管。


  最后,卡瑞尔在报告中指出:Napster的陨落给数字音乐领域的创新浇了一盆冷水,让这一领域失去了风投资金的青睐,并且使得科技人士与音乐行业因挥之不去的版权阴影而渐行渐远。


  该报告首先提到了资金的枯竭——有被采访者表示,投给数字音乐领域的风投资金大多打了水漂。那些大型唱片公司纷纷盘算着如何将涉嫌侵犯版权者诉诸公堂,在这种情况下,数字音乐公司的资金来路变得异常艰难。


  尽管如此,一些数字音乐创新者依然锲而不舍,但是与唱片公司合作谈何容易——该报告细数了数字音乐创新者努力获得唱片公司许可却被百般刁难的种种遭遇。


  第一招:先“养肥”再“割肉”


  一位被采访者回忆称,有的唱片公司“看你没流量就不给你授权”,但是数字音乐服务一旦达到足够访问量“他们(唱片公司)又想讨要‘侵权费’,而他们在授权问题上拖得越久,就可以要求你支付更多‘侵权费’。”


  第二招:以官司“养”官司


  还有一位被采访者将一类官司称为“庞氏骗局”,唱片公司在这类官司中“榨取”了数字音乐初创公司支付的和解费和其他费用,再用这些资金为正在进 行的官司付账。但是,所有“庞氏骗局”都面临维系资金流量的问题——一位被采访者指出:“一旦你(唱片公司)不再打新官司了,就无法用新收取的和解费为正 在进行的官司付账了。”


  第三招:狮子大开口,逼你入绝境


  但是,唱片公司也并非总是顽固不化——不过他们即便肯点头,也必有“如意算盘”。卡瑞尔的报告指出,唱片公司往往明知一些数字音乐初创公司经济 实力不足,但偏偏喜欢向他们“狮子大开口地索取上千万美元”。该报告透露,一位唱片公司高管承认他们会“通过这种高得离谱的价码陷那些初创公司于不利,乃 至将其逼入绝境”。


  第四招:毫不留余地,灭你没商量


  就连那些知名数字音乐服务商也会被唱片公司发难,即便他们千方百计努力避免版权问题。一家拥有数百万用户、获得“顶级风投关注”的服务商也遭遇了唱片公司的起诉。


  “他们起诉我们之后,我们开出了这样的条件:‘一切由你们说了算:你们想要多少钱我们都付,你们想要多少分成我们都给。’”一位被告者如是说。但是,即使面对这样一张诱人的“空白支票”,唱片公司依然拒不接受并要求被告关闭其数字音乐服务。


  第五招:针对个人施加压力


  如果数字音乐初创公司不向盛气凌人的唱片公司低头,他们可能会陷入非常艰难的处境——不只是公司,就连个人也难逃牵连。一位数字音乐创业者透露 称,唱片公司曾经表示将放过他的公司但会起诉他本人,还扬言道“我们可以提出各种各样的指控,而你得证明你没有侵权。”并声称这场官司会让他付出 “1500万至2000万美元”的代价。


  一位被告者表示,唱片公司“搬出厚厚的诉讼材料索取数亿美元”的架势“非常吓人”,这样一场官司有可能会让他“后半辈子就这么完蛋了”。此外,唱片公司的不依不饶也对一些数字音乐创业者的家庭造成了负担,甚至导致过人身恐吓事件。


  雪上加霜:变动的版权法


  版权法的变动不定也让数字音乐领域“雪上加霜”,创业者们都提心吊胆地担忧现在合法的东西不知道哪天就会变得不合法。


  卡瑞尔的这份报告共有63页,全文下载地址为:


  http://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2099876。



文/搜狐IT






via cnBeta.COM http://www.cnbeta.com/articles/196461.htm

[组图]女网友每天举报数家黄网获奖励1万元



石家庄女网友创办公益网站“中国反色情网”,两年来已举报黄网上千家。管理员小娟是一位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她获得了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颁发的1万元奖励。


继去年7月,中国反色情网获得1万元奖励后,昨天该网站一名志愿者又接到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颁发的1万元奖励,另外两名管理员也已得到获奖通知。这家由石家庄女网友创办的公益网站,两年来已举报黄网上千家。


昨天,中国反色情网在“本网动态”栏目发布消息,该网志愿者兼管理员小娟接到了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颁发的1万元奖金。记者与网站负责人夏昕取得联系,她证实了这一消息。


夏昕介绍,除小娟以外,管理员飞燕、小草都接到中国互联网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的通知,她们也获得了国家奖励,但数额不知,具体得等奖金颁发下来才好发布。


小娟是一位基层政府工作人员,从去年开始,加入中国反色情网,与其他几位网站管理员一起,轮流值班,管理网站。她告诉记者:“轮到我值班,除了审核管理网友上传的稿件,回答网友提问之外,主要的工作就是举报黄网,大部分的黄网,都是由网友提供,提交到‘留言板’或者我们的网站邮箱,我们代为举报,几乎每天最少有几家。这个奖励,光荣属于大家。”


据介绍,最近一段时间,该网站的浏览量下降了三分之二,夏昕高兴地对记者说:这个数字越少,说明网络越干净,她们网站的访客,大部分是通过搜索“色情”、“黄网”等不好的关键词而来,这一部分占到了90%。过去在几家主要的搜索网站,含有这些不良关键词的网站会轻易搜到,但现在,色情网站已不像半年前那样泛滥了,反色情网的流量也下降了,这和中央有关部委年初大力度打击黄网有关,大家对这样的结果都很高兴,因为流量不是她们追求的目标。(燕赵晚报 记者 孟醒石 实习生 张兰)




中国反色情网—远离色情珍爱人生 www.haongo.com


色情泛滥,毒过鸦片!它危害青少年、危害家庭、危害社会、危害正在崛起的中华民族!让我们建起一道网上的长城,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打一场反色情的人民战争!










via cnBeta.COM http://www.cnbeta.com/articles/196458.htm

科技公司抛弃固话?




科技公司们开始抛弃固话。


纽约时报的记者 Amy O’Leary 最近尝试着拨打了 Google、Facebook、Twitter、LinkedIn、Fourssquare、Instagram 和 Quora 这七家公司的联系电话(座机),发现这些电话基本上都是播放大概十秒到二十秒的电话录音,讲述了公司的背景和使命,提供一个联系用的电子邮箱,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为何科技公司抛弃了电话这一传统的联系方式?


Leary 注意到 Quora 上一个回答:



Quora 的用户不太爱用电话。



这是其中一个方面,Leary 还指出像 Facebook 这样的公司平均一个员工要面对 30 万个用户,线上求助系统每天要处理 200 万个用户请求,他们太忙,以至于无法拿起电话。公司和员工都在追求更高效率、更低成本的处理方式——电子邮件、Twitter 官方账号、Facebook 专页成为首选。


此外,成本的因素,也许影响了科技公司对人工客服的态度。HackerNews 上名为 patio11 说,在美国中部地区设立一个完备的电话服务中心,每拨打一次电话的成本是 7 到 12 美元。也许成本没有那么高昂,但人工的成本比机器的成本高,这是一定的。


结合以上两点,为了追求高效和低成本,科技公司的客户服务大多转交给机器处理,是理性的选择。然而,机器无法判断哪些人是迫切需要人工服务的,这是弊端——


以前为了汉化 Chandler 这个时间管理软件,我曾经通过 code.google.com 来托管资料,然而就在我用不同的 IP 地址登陆 code.google.com 几次之后,我的账号就被 Google 判定为“垃圾用户”,再也无法访问。为此我也发了几次电子邮件到 Google 的客服邮箱去,也只得到了一个自动回复的邮件。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我至今都无法通直接查看 code.google.com 的内容。而我询问过好几个人,他们都表示“回天乏术”。


不配备电话可能已经成为科技公司的流行方式。


同样来自 HackerNews 的网友 crazygringo ,他以前惊讶地发现纽约的科技公司都不配备电话,这妨碍了他的工作。因为当时他采访了几个科技公司,之后他想打电话给这些公司的时候,发现自己没有他们的任何电话,而他到了这些公司后,发现公司的办公室一个电话都没有。若他要联系某人的话,仅能拨打个人手机。


他感慨:



在十年前我已经不再拨打固定电话,但我还是无法想象公司也能这么做!



网络在改变我们的行为习惯。不管是当年网络上兴起的博客热潮,还是到后来微博的崛起,网络文化一直在提升、解放、重视每个人的个人价值,办公室不配备电话而改为以个人手机为主要联系方式,是这个文化影响力的侧影。


题图来自 simonh







组织过软件汉化,写过时间管理文章,研究过个人知识管理。关注科技的发展,创投资讯、移动互联网。










via 爱范儿 · Beats of Bits http://www.ifanr.com/110685